勵志警句經典的句子

龍應臺經典語錄大全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龍應臺經典語錄大全

龍應臺經典語錄大全

1. 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龍應臺 《目送》

2. 不要說因爲你看不見它,它就不存在。

3. 文化,根本沒有“固有”這回事。它絕不是一副死的掛在牆上已完成的畫——油墨已幹,不容任何增添塗抹。文化是一條活生生的、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裏頭主流、支流、逆流、漩渦,甚至於決堤的暴漲,彼此不斷的激盪衝撞,不斷形成新的河道景觀。文化一“固有”,就死了 ——龍應臺 《百年思索》

4. 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的公—僕立法 委員、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 夠了,你很生氣!

5. 在寫作上,我知道我不能直接攻擊體制,如此起彼落的黨外刊物所爲。能夠討論和批判的是環境、治安、教育種種社會問題。然而在那個極權體制下,任何能思考的人都會發現:所有的社會問題最後都無可逃避地植因於政治,這,卻是我不能寫出的。

6. 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瀉地。

7. 最平凡、最普通的恐懼吧?我恐懼失去所愛。你們小的時候,放學時若不準時到家,我就幻想你們是否被人綁走或者被車子撞倒。你們長大了,我害怕你們得憂鬱症或吸毒或者飛機掉下來。 我恐懼失去所能。能走路、能看花、能賞月、能飲酒、能作文、能會友、能思想、能感受、能記憶、能堅持、能分辨是非、能有所不爲、能愛。每一樣都是能力,每一種能力,都是可以瞬間失去的。 顯然我恐懼失去。 ——龍應臺 《親愛的安德烈》

8. 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惡事,沒有必要讓兩歲就開始直到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 ——龍應臺 《孩子你慢慢來》

9.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10. 在暫時裏,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 ——龍應臺 《目送》

11.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裏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龍應臺 《目送》

12. 一次國際筆會,使我再度看見人爲自己的理想所做的種種努力;支撐那個理想的原動力,我想,就是那在柳條間漂浮的鵝黃乳鴨所牽動的,人心中對生命的歡喜與敬重。然而在人笨拙的努力中,我更看見了難以克服的障礙:與理想並存的,是人的自私、狹隘、弱肉強食……。詩人即使拎起了皮箱,他所唾棄的罪惡並不因而停止。

13. 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的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14. "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個階段,早就過去了。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爲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後,你纔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

15. 凡是從專制統治解放出來的社會,在獨裁者或者殖民者走了以後,會有一種近切的需要,需要重新面對被扭曲、被僞造的歷史,用自己的眼睛徹底找出真實的自己。

16. 而民意的強權並不比政府的強權不危險。首先是民意本身的可疑及不可信賴。很大一部分的所謂民意由媒體形成。威權政府曾經是媒體的共同敵人,這個敵人沒有了,媒體在自由中很弔詭地成爲自己的敵人:報紙老闆以一己的政治立場控制言論,政治人物利用媒體操縱輿論,電視唯利是圖不設下限地自我庸俗化,媒體記者因素質不夠而提供半真半假的訊息,因判斷力不足而做出誇大或偏頗的評論。民意的形成過程中有太多太多操縱作假的空間,此其一。而民意即使是真實的,卻絕對未必是對的,此其二。

17. 女人是個很可愛的動物:身體軟軟的,眼睛甜甜的,頭髮香香的;更令人憐惜的是她沒有邏輯的大腦,一加一等於二點五,可是噘着嘴,頓着足那樣說出來,哎呀,真是可愛極了、嗲極了。至於少數女性居然弄起電腦、工程、醫學,做起博士,教授,主觀來,還擺出一副自立自主、對社會大有貢獻的架勢,我只能說,她對不起中國的五千年文化傳統,對不起愛護她的中國男人。

18.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裏。 ——龍應臺 《目送》

19. 華安坐在錄音機前,正在專心致志地把錄音磁帶從匣中抽拉出來,已經拉出來的磁帶亂糟糟纏成一團。若冰看着媽媽去搶救那些錄音帶,坐立不安地說:”他不會靜靜地坐下來看書嗎?”媽媽拿了支鉛筆插進錄音帶,邊卷邊說:”若冰,你看過小猴子靜靜地坐着看說嗎?” ——龍應臺 《孩子你慢慢來》

20. 你用你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

21. 世上六十億人裏,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可能居大多數。 ——龍應臺 《目送》

22. 可是我感覺絲絲不安。畢竟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23. 德國像一個徹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睜大着眼睛無盡止的反省自己,審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着的靈魂做永無止盡的辯論。一個患失眠症的民族! ——龍應臺 《百年思索》

24.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爲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25. 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

26. 然而,洞悉是非真僞的智慧,獨善其身的果敢——究竟多少圓顱方趾的人有這兩樣條件?明辨真僞往往不只是智慧的問題;一個智慧極高的人可能生長在一個極權制度中,資訊受到封鎖,教育受到歪曲與控制,神話、謊言作爲洗腦的材料,從生到死他根本沒有洞悉真僞的機會。透過統一編制的教科書、控制嚴格的報紙與電視、宣傳標語、威嚇利誘的手段,一個政府可以塑造人民的思想,像搓泥人一樣,玩於股掌之間。 ——龍應臺 《人在歐洲》

27. 威權政治因爲太龐大,迫使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壓迫,這些其他壓迫,當威權不在時,傾巢而出,無孔不入,滲透進入品位低劣到近乎侮辱的電視節目,進入企業管理中對員工人權的踐踏,進入民族主義者狂熱的叫囂,進入民主操作中多數的暴力,進入新聞媒體的作假和壟斷……所謂壓迫,哪裏只有一種面孔呢?對於自由精神的壓迫,威權時代和民主時代以不同形式發作,所以哪一個時代,可以不需要點火的人?

28.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龍應臺 《目送》

29.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30. 活的文化,死的理解。希羅多德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大流士王召集了一批希臘人到宮廷上,問他們,什麼代價可以使他們願意去吃自己父親的遺體;希臘人說,不可能,沒有任何代價能讓他們去做如此可怕的勾當。同時,殿前有一批印度人,這個部落的印度人是以吃父輩遺體爲風俗的。大流士問他們,什麼代價可以使他們願意將父親的遺體火化(希臘人火化遺體)。印度人大驚失色:不可能,不,沒有任何代價能讓他們去做如此可怕的勾當,想都別想。”

31. 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纔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爲失敗者的下一代爲榮。

32. 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可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巨朵黃花,花謝結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黃泥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33. 如果在我們十二歲那年,有人跟我偶們這樣上課,會怎麼樣?

34. 所謂政府,是爲我這個小市民做事的;他凡做一件事,我要用監督的眼光衡量它的效率與成果,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就得換人。事情做得好,不是我必須涕淚感激的“德政”,是他“分內”的責任。 “政府”,通常是個很嚇人的名詞。 ——龍應臺 《野火集》

35. 或者說,二十年裏,價值翻轉到一個程度,所謂思考判斷,所謂勇氣良知,都不再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龍應臺《野火集》

36. 這麼多的信件,來自不同的年齡層,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流不安,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

37. 雖說是兵荒馬亂。他們有的是青春力氣,火車再怎麼高,它們爬得上去,人羣在怎麼擠。他們站的起來,就是隻有一隻腳站着踏板,一隻手抓着鐵桿,半個身子吊在火車外面像風箏就要斷線,還能聞到那風裏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還能看見土地大地綿延不盡。令人想迎風高唱“山河壯麗”-五百里

38. 我坐在那兒發慌:回憶像甜苦的烈酒,使他兩眼發光,滿蓄的感情猶如雪山融化的大河涌動,我們該談下去談下去,徹夜談下去不要停。-最後的下午茶

39. 不必打開,我就知道,存摺裏頭,誰裝了一個看不見的沙漏。因爲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裏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40. 火車滑開了,窗外的世界迅急往後退,彷彿有人沒打招呼就按下電影膠捲“快速倒帶”,不知是快速倒往過去還是快速轉向未來,只見他一幕一幕從眼前飛快逝去。

41. 龍應臺:你可以選擇做官,你也可以選擇掙錢,但你不能選擇通過做官來掙錢;你可以選擇做聖人,也可以選擇做俗人,但你不能選擇讓大家像聖人一樣崇拜你,還要像俗人一樣原諒你。只想要權力不想要約束是惡霸,只想要享受不想盡義務是流氓。”

42. 沉默不是美德 是恥辱

43. 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44. 等待的滋味-多久不曾這樣等待一個人了?能夠在一個陌生的小鎮上等待一輛來自機場的巴士,裏頭載着自己十七歲的孩子,挺幸福-十七歲

45. 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46.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 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彼此屠殺,衣索匹亞的老弱婦孺在一個接一個地餓死,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龍應臺 《孩子你慢慢來》

47.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48. 這個社會不知爲什麼對過去充滿懷念,對現在又充滿幻滅,往未來看去似乎又無法找到什麼新鮮的想象。我們的時代彷彿是個沒有標記的時代,連叛逆的題目都找不到。因此我們退到小小的自我。 ——龍應臺 《親愛的安德烈》

49. 我們的上一代,受戰亂和貧窮之苦,期望我們這一代溫飽安定。我們這一代溫飽安定了,但是受威權統治之苦,期望下一代在沒有恐懼,沒有控制的自由環境中成長。

50. 你知道嗎?象棋裏頭我覺得最"奧祕"的遊戲規則,就是"卒"龍應臺經典語錄勵志句子格言大全。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

51.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隻關心自己的事情。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着的車,總有人在裏面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52. 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

53. 素養和知識的差別,容許我竊取王陽明的語言來解釋。學生問他爲什麼許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卻做出邪惡的事情,那麼“知”和“行”是不是兩回事呢?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個人的解讀裏,王陽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識”的層次,而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王陽明用來解釋“知行的本體”的這四個字很能表達我對“人文素養”的認識:真誠惻怛。 ——龍應臺 《百年思索》

54. 這些傳教士早在義和團的騷動中預見自己的死亡,但是他們的信仰給予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力量。然後他們原本崇高的精神力量,在時代的大景中看來,卻顯得荒謬。傳教士在追求個人信仰的實現時,一點兒也不知道自己其實同時是帝國侵略主義的一隻爪牙。無私的、奉獻的、崇高的個人,在歷史的大漩渦裏,卻變成一個欺凌的、不公不義的集體。

55.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清澈。每一棟老屋被保存,每一株老樹被扶起,每一條老街被細心愛護──即使是貧民街,都會使人們驚喜:原來我的腳所踩的就是我的家、我的島、我的國。要人民愛家愛國嗎?不要花納稅人的錢去製作宣傳吧!你不要拆掉他的老屋老街,不要剷除他的參天老樹,不要拆散他的老街坊,不要賣掉他祖母的日記本,他就會自然地「心繫家國」,歌於斯,哭於斯。

56. 因爲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裏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57. 對民意的批判從哪裏來?如果民意指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那麼批判當然得來自少數人。民主的基本原則固然是“服從多數”,可是有一個不可或缺的下半句:“尊重少數”。在迷信民意、民粹主義越來越盛行的十年中,“服從多數”成爲信條,“尊重少數”卻被輕易遺忘。權威政府和暴力是明顯而易見的,“多數”的暴力卻往往隱於無形,因爲可能批判它的人,本身或許就屬於那多數而不察覺自己的霸道和粗暴。但是多數如果踐踏“尊重少數”的原則,它就是另一個形式的暴力集團,徹底違背了民主的基本精神。

58. 在中國文革的狂熱中,在德國希特勒的民族主義熱浪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趨勢中,人人都是泥人,你要泥人怎麼樣跳出塑泥的大手掌去辨別客觀的真僞呢?確實有些人,在舉國歡呼:”嗨,希特勒”的時候,清楚地冷眼洞悉隱藏在愛國狂熱背後的危機,目擊是非價值的顛倒,棄德國而去。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的人,即使動了疑心,也沒有能力作獨立的判斷。一個當過紅衛兵的人告訴我:”當時我們衝進教室把老師拖出來打得鼻青眼腫,逼他下跪,我心裏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可是大家都這麼做,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所以我也定了心,放心地去打。”人云亦云是人的常態,自我覺醒、反抗潮流,是人對自己較高的道德期許,一種理想的追求。 ——龍應臺 《人在歐洲》

59. 二十世紀的人猶豫、懷疑、思索,不是因爲他知道得太少,而是因爲他知道得太多;不是因爲他西化太淺,而是因爲他西化太深。

60. 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