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警句經典的句子

在校大學生創業英雄匯融資100萬,在家鄉種植紫花苜蓿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來講個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故事他是華中農業大學學生張振華,大一登上央視“創業英雄匯”的舞臺獲得100萬元融資,大二在家鄉種植的3700畝紫花苜蓿,純利潤達到了450萬元。張振華儼然成爲同學眼中的“傳奇”。平頭、略黑,談話時不經意間總會露出憨厚的笑容。

在校大學生創業英雄匯融資100萬,在家鄉種植紫花苜蓿

張振華家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一個小鄉村。貧窮,成爲他童年生活的主色調,“那時發誓以後不再當農民”。隨着閱歷的增長,張振華的想法開始發生轉變,想到還有那麼多農民過着貧苦生活,他決心,長大後要去改變家鄉貧窮的生活面貌。讀高中時,由於生物課本里講述的知識與農業有着緊密的聯繫,所有課程中,張振華尤其喜歡生物課,一個學期下來關於生物課的筆記密密麻麻整理了好幾本。

高三那年,張振華在從事畜牧養殖的叔叔那裏得知,我國牲畜食用的牧草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每年內蒙古牧場從美國進口的有“牧草之王”稱號的紫花苜蓿數量就達上百萬噸,而一噸的價格就要3300元。爲什麼我們不自己種呢?

張振華的想法首先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她認爲家裏唯一在讀書的孩子應該考上一所好大學,找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而不是種牧草。張振華轉而做起了父親的思想工作。父親拿出多年帶建築隊積攢下的一些錢,幫兒子買了拖拉機和收割機,以及儲存苜蓿用的近兩萬平方米的房子,前後總共投資了200多萬元。上學期間,主要由哥哥幫忙負責苜蓿的種植和維護。2014年高考後的整個暑假,張振華加入到苜蓿收割中,每天早上太陽還沒出來,張振華就到地裏割草、運輸;附近沒超市,渴了只能喝井水;晚上七八點到家,張振華累得倒頭便睡。10月,1000畝地的紫花苜蓿銷售一空,張振華獲利150萬元,撈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爲了學習前沿的農業知識,張振華以超重點線50餘分的成績填報了華中農業大學,進入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張之洞班”。課餘時間,張振華常在圖書館和學校數據庫裏查找和苜蓿相關的資料。在學校官網上,發現學校有專門做苜蓿科研的教授,他一下有了新想法:藉助學校力量培育出適合我國的苜蓿種子。

之後,張振華開始頻繁往輔導員辦公室跑,希望學校能對他的“種草大計”給予一定支持。學校的老師一度覺得這個剛進校園沒多久的學生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打聽到央視有個“創業英雄匯”的欄目,張振華滿懷期待地報了名。被拉入一個項目羣后,卻發現羣裏還有一萬多個報名項目,張振華傻了眼。爲爭取更多機會,他每天都主動找羣管理員聊項目。

最終,張振華獲得了去央視參加面試的機會。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後,張振華又打起了退堂鼓,每個月去北京參加面試的就有300個項目,而最終能留下來進行項目路演的只有15個,被選上的機會“很渺茫”。後來在輔導員陳志強的鼓勵下,張振華還是決定去嘗試一下。

學院特邀豆科作物專家、博士生導師趙劍作爲張振華的技術顧問和指導老師,並派陳志強和他一同踏上了北京尋夢之旅。面試當天,張振華整個上午都空着肚子,“因爲這樣可以保持清醒。”第二天,節目組打電話告知張振華,項目被選入路演名單。“激動、緊張、膽怯”,19歲的張振華登上了“創業英雄匯”舞臺,“紫花苜蓿的根特別長,有很好的防風固沙和固氮作用,如果大面積推廣對生態改良很有利。”

節目現場,投資人對苜蓿項目既能帶來很高經濟價值,又能實現防風固沙的環保功能產生了很大興趣。最終,張振華在現場與投資方簽訂了100萬元融資的意向性合同。有媒體甚至解讀,這種能改善土壤質量的植物,有望成爲治癒北京沙塵暴的新“藥方”。

2015年初,他成立了內蒙古華蒙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當地招募的17個科研人員負責苜蓿品種的研發,叔叔負責打理公司大小事務,自己則開啓了一邊讀書一邊種草的創業歷程。

“農業要想效益好,必須走規模化的路子,種草也是一樣,需要大規模流轉土地,購置機械化設備,一臺進口大型收割機就要上百萬元。”缺少資金是張振華創業中遇到的最大難題。

經過認真考慮,他沒有要投資方的100萬元融資,而是選擇了高息貸款,“一方面100萬元太少,另一方面投資方希望實現對公司的完全控制,和團隊商量後,我們決定做自己的企業,放棄了和他們的合作。”

同時,大規模流轉土地也存在諸多阻力。“土地對農民來說很重要,每個人想種的東西也不一樣,衆口難調。”爲了實現大規模生產,張振華只能挨家挨戶說服,並採取調換地的方式,儘可能將土地聚攏。最終,張振華在距離家鄉近百公里的涼城縣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

2015年年底,張振華種植的3700畝紫花苜蓿淨利潤達到了450萬元,累計改良土壤面積5000餘畝,還獲得了團中央和全國學聯授予的“大學生創業英雄年度十強”稱號。

一邊學習,一邊創業,緊張的環境也不斷激發着他的潛能。大學期間,張振華基本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每天都要查閱資料、寫策劃書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不到7點就起牀趕去上課,並且經常請假到全國各地考察、找合作伙伴。各地的農民兄弟從電視上得知有一個種紫花苜蓿很出名的小夥子,就常來向他請教。兩年間,張振華先後義務去山西、河北、青海指導當地的農民種紫花苜蓿。

爲促進牧草產業南移,張振華團隊與湖北省京山畜牧局等單位達成50萬元科研合作,培育適應湖北地區的紫花苜蓿新品種。目前新品種已經培育完成,預計在湖北地區種植紫花苜蓿每畝地純收入達4000元,是種植水稻油菜收益的3倍。

張振華的心裏還有一個牽絆,三北防護林工程持續多年,現在一些地方防護林呈現“枯死、荒蕪”景象,“西北的大地上依然荒蕪一片,大片的老楊樹正在老化枯萎”。2014年,他從自己創業獲得的第一桶金中拿出30萬元用於植樹造林。截至目前,張振華團隊累計種植樟子鬆3.43萬棵,改善三北防護林面積240餘畝,改良生態環境超過16萬平方米。

在老師的幫助下,他還探索出“兩行一帶”的新模式,即在樹林之間種植紫花苜蓿,不光有效地改良了生態,而且還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不過,1.1萬畝三北防護林的改造工程,對張振華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6年,張振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苜蓿新品種研發上,開始拓展紫花苜蓿種植基地,“希望我們能夠研究出抗乾旱抗鹽鹼的紫花苜蓿品種,將西北地區的沙漠變爲綠洲。”

延伸閱讀:

創業英雄匯14歲女孩李京鈺的商業思維驚呆大佬王中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