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拖延症到底在拖什麼?

本文已影響 3.75K人 

拖延症到底在拖什麼?


拖延症到底在拖什麼?

作者:周桂伊(80後暢銷書作家)

這個時代,我們已經不把懶惰說成懶惰了,我們叫它拖延症。這玩意兒,是現代病中的感冒、失眠和頸椎增生,誰沒有點兒,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腦力工作者。

不能按時還信用卡,忘了買音樂會的門票,直到生日前一天才去買禮物……在最後限期來臨之前,我們不斷找消遣的事兒,查看電子郵件、網上熱門話題、新遊戲的攻關攻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各種小事上,日積月累,最後使自己陷入焦慮和疲憊。

明清交替時,錢鶴灘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現代社會長得就是一個專跟專注對着幹的樣子。海量信息轟炸直接導致的就是興趣發散,注意力缺失,容易走神。一個社交軟件到另外一個軟件,一個網頁到另一個網頁,時間碎片化,深度思考與閱讀缺失,取而代之的是無意識地刷屏,卻忘記了自己最初拿起手機的目的。長時間採取坐臥姿態、睡眠不規律、以速食快餐或垃圾食品果腹,這些東西全都攪和在一起,拖延症就在其中像細菌一樣飛快繁殖。

豆瓣上有個“拖延症小組”,跟帖裏有各種關於拖延症導致人生慘敗的故事:有人因爲玩“空當接龍”遊戲錯過一場精彩的採訪,有人因爲不整理自己的衣櫃夏天還穿着羽絨,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高薪工作、女友,讓人啼笑皆非。

單純地做事拖拉,只能定義爲“拖延”,這是一種習慣,這些習慣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克服,類似於定鬧鐘提醒自己,加入共同目標的興趣小組互相激勵,斷掉網絡等外界干擾強迫自己,等等。

只有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伴隨着自我貶低、焦慮、抑鬱、強迫等心理問題時,才能稱之爲“拖延症”。但我們依然不想把拖延症當作一種病。因爲拖延症患者何其無辜,他們的本意不是不想改變,很可能是太想改變。

小巖的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在那個端莊的家庭,他從小就生活得神經緊繃,唯恐犯什麼錯誤,父母眉頭一皺,他心裏一沉。

高考前三次模擬,他的分數都過了重點線,大家一致認爲讀個重點大學不會是什麼大問題,第二志願沒有考慮周全。結果小巖高考成績不好,普通本科加冷門專業,父母對他徹底失望,小巖本人也掉入一個很深的灰暗旋渦。本科畢業後,大學四年他努力學習,成功保研,名單公佈時,他只是淡淡一笑——不過挽回一局,哪有什麼勝利。

工作之後,他很拼命,但是領導交給他的任務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有時甚至無法完成。每次一接到新項目,那種挫折感就會慢慢浮現出來。

從考慮到執行再到調整,權衡否定,自我懷疑,無數的可能都被扼殺在內耗中,什麼時間正式開始?對他來說這是一場激烈的博弈。

與預期不符的挫敗感,是小巖拖延症的底色。

知乎網上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消極拖延症的深層心理是:迴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他們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寧願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他們沒法下決心,因爲下了決心就要承擔責任。

心理學家尼爾•弗瓦爾說 :人們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