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句讀書名言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本文已影響 3.19K人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導語: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書筆記,希望你們能喜歡!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第一篇】

萬曆皇帝自小受慈聖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裏爲百姓祈雨。但是經過一些事情,慢慢發現的人性

和體制的複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說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曆初想的並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現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爲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爲統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爲統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有任何的挑戰。最後萬曆選擇妥協,以道家無爲來默默的發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和人性的衝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爲。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爲萬曆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瞭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爲首輔,行爲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爲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的產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爲,當時的官僚對

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杆,又知其的脫離現實性,對其不重用,並排斥其很多行爲。海瑞個人可以通

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於其很多理念本生脫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衆性。其很多行爲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於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後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慾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爲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於社會的事情複雜,以及道德本身的侷限性,往往起了並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並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爲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說有時清官比貪官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常看中的名譽,處事固執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了人性。

現代大衆社會行爲學說,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纔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並且又能非常客觀理性的呈現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後,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爲,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爲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脫節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定其作用,社會發展更依賴於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羣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羣體和個人很多規律是相反的。

【第二篇】

在閱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之前,首先對其爲何選擇萬曆十五年這個時間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書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譯爲“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時。對此,在看完第一章後,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爲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爲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而就是這些在1587年前後被歷史學家忽視的事件,讓那之後的歷史掀起了波瀾,這些也是隨後所發生歷史大事件的癥結所在。

本書一開章講述的便是當時處於權利頂端的人物——萬曆皇帝,而寫他出現最多的詞彙便是“演戲”、“預習”等,十分具有諷刺意義,這位帝王8歲登極,“是一位熟悉各種禮儀的君主”,可以說也是一位符合以道德、禮儀所支撐的制度的君主。幼年時期他信任張居正、馮保,認真學習爲君之道,是一位勤勉好學的君主;少年時期,開始希望擺脫束縛並獨擋一面,而在其真正擺脫張居正、馮保陰影之時,又陡然發現自己仍無法自由,反而落入到另一個漩渦當中,而文官集團的泥沼比之前更勝。之後這個原本積極向上的君王便只能以最消極的態度去抵抗,這可以說是一位帝王的悲劇,他曾經也有抱負也曾勤勉,但在制度之下卻無從反抗,最終成爲在朝堂上的木偶,祭祀慶典中的演員,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位君王的心情,應當是“無奈”,對這種制度的無奈。

在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十分重要,便是張居正,此人在第一章的萬曆皇帝中便佔了很大的篇幅,並且在隨後的全文中都時時出現他的影子,可以說是一個具有重要線索意義的歷史人物。張居正此人讓看者內心十分複雜,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他前後扶持明神宗10年,實現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獲生機。然而,在黃先生的筆下,張居正卻不僅僅是一個平面人物,更是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也擁有普通人的缺點。善於玩弄權術,對政敵心狠手辣,奢靡無度,在規勸帝王勤勉的同時又大量斂財,表裏不一的性格使看者對其印象大打折扣。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即是在人生權力達到最高峯時猝然去世,如同鬧劇一般,卻任然將他的影響帶向了他的身後,他的貢獻、政策是實實在在的爲當時的明帝國撐起了可以喘息的一角,而當這世間再無張居正時,這個龐大的帝國也只能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文官集團是那個年代特色,也是使那個年代制度走向僵化的罪魁禍首,國家爲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面對明體制下文官集團的“陰”、“陽”兩重性,即人性的私心貪慾和道德倫理,張居正所在的十年新政重點便定位在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文官制度受各種環境之累,做事缺乏條理。張居正力圖振作,要求過於嚴厲,以致抗拒橫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猶可利用權勢壓制,可一旦身故,便最終全面崩潰[]。萬曆皇帝顯然是沒有張居正式領導全局的能力,無法制衡文官集團的矛盾,他所採取的消極方式反抗立儲問題,反而使矛盾更加不可調和。多少年來,文官制度已經深刻烙印在帝國的骨髓裏,萬曆皇帝也許除了消極怠工,已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了。

全書,著者對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側面反應當時明王朝內部的爛創,制度的僵化已經無法阻止社會走向滅亡,道德是這個制度的中心,卻也同時成爲了這個制度致命的缺陷,一個以道德爲主,法律爲輔的國家,其崩潰的起點總是從內部開始的。黃老先生最後提出了“數字化管理方式”,如官員的績效考覈、軍隊的系統化管理等,以期解決這個歷史的難題,然而我認爲純粹的數字化管理是不夠的,我國複雜的社會背景和人文背景是無法單靠數字進行規整的,這樣的方式能夠借鑑卻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只有在人類不斷的前進過程中摸索與實踐,充分剖析社會,才能找到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解決方式。

【第三篇】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鑑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以史明志,以史鑑今,《萬曆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覆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曆十五年爲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曆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曆十五年雖看似爲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後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於事物肇起之初處於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寫了萬曆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曆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曆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曆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曆小皇帝謹遵傳統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曆小皇帝的課業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衆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讚揚,並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曆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後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願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願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後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爲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萬曆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爲了自身的利益加於皇帝身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爲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曆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範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纔會有快速的發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對來說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幹練,做出不少令人讚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曆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爲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曆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後,身爲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彷彿架空了萬曆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爲棋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於一身,並且由於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衆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後,醞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裏爆發了。在事實面前,萬曆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且將更多怨恨凌駕於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於得到萬曆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並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爲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爲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爲作爲首輔,“他寧可被目爲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爲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爲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曆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樑,當百官的意願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曆皇帝要將意願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範爲說辭阻止萬曆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曆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症狀,他應當爲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爲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並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因此,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後,大壽時仍受到萬曆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後,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衆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於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後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爲之深思和學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