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句勵志名句

邯鄲:原來,這個城市的特產是成語

本文已影響 1.02W人 

  公元前279年,戰國烽煙瀰漫。這一年的澠池之約上,藺相如幫助趙王反擊秦王,名揚海內。
  
  回到國都邯鄲後,藺相如被封爲上卿,這讓軍功卓著的廉頗十分不爽:我見相如,必辱之。藺相如聽到廉頗抱怨後並沒生氣。
  
  有一天,藺相如在乘車時遇到廉頗,爲免衝突,他還主動把車退回巷子。
  
  門客知道後,都以爲他懦弱,可他卻說: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聽到這話,大徹大悟。
  
  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自此,中國又多了一個成語——負荊請罪。
  
  兩千多年後,這個故事寫在了小學課本上。
  
  對孩子們來說,這可能是第一個與國家大義相關的成語,也可能是第一個人物真實、故事清晰,連發生地都明明白白的成語。
  
  誰也說不清刻舟求劍是在哪條河,但負荊請罪,確實發生在邯鄲。
  
  不過你要是認爲邯鄲只有負荊請罪,就太小看這座城市了。
  
  我們從小知道的成語,很多都來自這裏。
  
  今天流傳的成語,有1500多個跟邯鄲有關。
  
  也許中國除了邯鄲之外,沒有什麼別的城市,更配得上“成語之都”這個稱號。
  
  這個地處河北的小城市,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邯鄲是個3000年都沒有更名的城市,她的傳奇從公元前386年開始。
  
  那一年,趙國遷都邯鄲,從此,這裏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之好,好到出現了“邯鄲學步”:有個燕國人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於是跑去學習,結果學藝不精,自己還忘記如何走路。
  
  而最盛產成語的人,當數趙王之相平原君,他門下的三千食客,都是成語貢獻大戶:
  
  三寸不爛、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光是毛遂一個人就貢獻了許多成語,更有雞鳴狗盜、碌碌無能等奇人異事。這背後的邯鄲,文化豐富多樣,底蘊極深。所以也不難理解,爲什麼大儒學家孔穿與邏輯學始祖公孫龍,會在這裏展開“白馬非馬”的激烈辯論。成語是邯鄲3000年文化的縮影。
  
  雖然它在亂世戰國中起步發展,可文化卻極其繁盛。
  
  在那個時代裏,邯鄲,是當之無愧的大都市,要不然莊子也不會把學步的故事放在這裏。
  
  邯鄲人未必走路好看,但是邯鄲城一定相當有魅力。
  
  作爲趙都的一百多年裏,邯鄲見證了數不清的歷史。
  
  而人們用成語記錄下趙武靈王的開拓進取,書寫出廉頗李牧的智勇雙全,讚頌了毛遂的捨我其誰。
  
  流轉千年,城市變遷,但成語像一葉方舟,保留了這座城市的影像和記憶。
  
  哪怕是小孩子,通過寥寥四個字,也能讀取一段這座城市裏曾經發生的故事。
  
  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城市從古至今也在不停地擁抱成語。
  
  明朝萬曆年間,在傳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的那條巷子,人們立了一個碑,刻下“藺相如回車巷”六個大字。
  
  其實,經歷過多次戰亂,沒人能保證那就是兩千年前的回車巷,但邯鄲人選擇相信,相信在這裏能“偶遇”藺相如,相信“負荊請罪”四個字的背後,那個人性、時代、城市皆光輝的邯鄲盛景。
  
  但有點可惜的是,邯鄲這座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的城市,在歷史的長河裏,慢慢失去了存在感。很多人只有在語文試卷中,才能體會邯鄲的文化底蘊。

邯鄲:原來,這個城市的特產是成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