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警句經典的句子

兄弟三人攜手養鴨創業,當起鴨司令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今天來講述一個廣西玉林三兄弟養鴨創業的故事,其中一位兄弟叫鄧慶,養鴨子三四年了,每一批出欄的鴨子都供不應求,朋友們稱他“鴨司令”。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創業經歷:

兄弟三人攜手養鴨創業,當起鴨司令

兄弟三人攜手養鴨

鄧慶家住興業縣葵陽鎮葵西村,在大學,他學的是粵劇專業。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毅然回到玉林。

“我出生在農村,家裏也有養殖的傳統,我就想通過種植養殖發家致富。”鄧慶說,他先後養過野豬、金錢龜,種過蔬菜、果樹,都沒賺到什麼錢,不過,積累了不少養殖經驗。2010年,他向廣西大學一位老師學習飼料製作技術。他覺得用自己研究的發酵型飼料養鴨,應該會有“錢途”。

鄧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兩個好朋友——福綿管理區成均鎮古城村的樑惠付和樑惠平,3人一拍即合:“我們就養鴨,有自己的配方飼料,一定大有前途!”3人註冊成立了廣西玉林市銀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養鴨之路。

雖然做好了前三年不賺錢的思想準備,但鄧慶他們沒想到養鴨之路是這麼艱難。

“白面書生”變黑包公

他們養鴨的地方設在樑惠付和樑惠平老家的山坳裏,這裏綠樹掩映又有溪水流過山塘,十分適合養鴨。

爲了節約資金,創業之初什麼事情都自己動手。擴大山塘築壩,3人每天跳入山塘挖泥開渠,“每天都像泥猴一樣,爬上岸就不想動了。”午飯就在簡易的棚子煮粥,只有榨菜,晚上開車走30公里路回到玉林的家中。實在太晚了,就住在棚子裏,忍受着蚊子的侵擾。一次,哥仨幾個吃完午飯從棚子裏出來,下起了大雨,轟隆一聲,棚子遭雷劈了,好幾樣電器冒了煙。“那一幕我們至今想起來還後怕,但我們沒有退縮過。這一聲雷響,權當慶祝我們養鴨場開業的鞭炮聲。”鄧慶說。

長時間的風吹雨淋,鄧慶由原來唱粵劇的“白面書生”變成了黑包公。鴨棚搭好了,池塘挖好了,可以大展拳腳了,由於資金短缺,第一批只買了200只原生態谷香鴨苗。“我對自己掌握的飼料配方也不是很有信心,200只鴨苗當試驗品吧。”鄧慶說。

出師不利,虧了幾十萬

沒想到,200只鴨子飼養得很順利,75天后出欄,送給一些朋友、經銷商嘗試,他們都說鴨肉鮮美、沒有鴨子特有的腥味。“做清水鴨,就放點鹽和姜,煮出來的鴨湯、鴨肉都很美味。”朋友們反饋回來的消息,讓3人很興奮,決定擴大投資。

第二批,他們養了幾千只鴨子,兩個多月的辛勤勞作,眼看就要出欄了,突然有一天,上游的水源被污染了,鴨子大批死去,讓他們欲哭無淚。3人借錢再養了幾千只鴨子,突然遇到禽流感等疫情,行情低迷,這次又虧了。

“幾次失利,讓我們損失了幾十萬元,欠了一屁股債。”鄧慶陷入了人生低谷,窮得連給汽車加油的錢都沒了。還好,合作伙伴樑惠付和樑惠平一直鼓勵他:“我們這幾次虧本,是運氣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只要咬牙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一定會成功的。”

初嘗甜頭,又有新計劃

3個人又從幾百只鴨子開始養,終於苦盡甘來,一批又一批鴨子成活、出欄。他們又開始爲銷路發愁了,儘管鴨子肉質鮮美,可沒有知名度,很難賣出去。一次,鄧慶給南寧淡村市場的經銷商送貨,經銷商訴苦說鴨子賣不動,鄧慶靈機一動,當場宰殺了兩隻鴨子,用電磁爐在經銷商的店面煮了一鍋清水鴨,免費讓顧客品嚐,結果大受歡迎。100多隻鴨子,一天就賣完了。現在,南寧、玉林、柳州等地的菜市場都有了鄧慶的專門經銷商。鄧慶他們養的鴨子,不再是幾百只,而是成千上萬只。

“銷路有了,另一種忙碌的生活又開始了。”爲了及時給經銷商送貨,鄧慶隔三差五要跑一趟南寧、柳州,卸車完畢,馬上趕回玉林。“有時實在太困了,就開個鐘點房休息2小時。”儘管他的鴨子價格比市場價每斤要高一兩元錢,但依然供不應求。鄧慶不敢馬虎,每批鴨子都比別人多養5—10天才出欄,保證了肉質的鮮美和結實。

現在鴨場綠樹掩映碧波盪漾,成千上萬只鴨子在大自然的環境裏嬉戲。“池塘裏我們還養有本地塘角魚,它們吃的是鴨糞產生的微生物,幾乎不用成本,每天出欄的鴨子有幾百只,很多客戶開車上門買鴨子。”鄧慶說。

現在,鴨場的面積不斷擴大,鄧慶和樑惠付、樑惠平又有了新的“野心”:不久的將來,建立自己的鴨苗孵化、香豬養殖基地,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出更多財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