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哲理故事

控制自己的憂慮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控制自己的憂慮

控制自己的憂慮

長期的憂慮會對一個人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爲一旦陷入憂慮,就會很難產生突破性的解決方案。更爲嚴重的是,由於憂慮者不斷重複同樣的思緒,引起大腦逐漸僵化,他對未來的適應能力也會隨之而降低。

糟糕,電視機的聲音怎麼聽起來怪怪的,大概需要送去檢查一下了,這個真是一筆意外支出啊……恐怕要動用孩子的註冊費了……唉,上星期的那張成績單可真是糟糕……萬一孩子的成績繼續往下滑,到時考不上大學可怎麼辦呢?

那些將憂慮看作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的人差不多都是如此,他們總是由一件事出發開始聯想,彷彿整個世界末日都快要來臨了。心理學家莉莎·洛瑪將人們對憂慮的認識從神經過敏的範圍提升到了科學的層次。她指出,從某個角度來講,憂慮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因爲憂慮可促使人思考,而深思熟慮也的確是找到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憂慮意味着人們對潛在危險的警覺,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當人的大腦接收到恐懼的刺激時,便會感到憂慮,同時迫使大腦暫時拋開其它事情,絞盡腦汁地思考眼前的難題。可以說,憂慮能讓人將可能發生的問題在大腦中進行預演,從而找出趨利避害的方法。所以,一般意義上的憂慮並不會對人造成傷害,真正造成問題的是長期而重複的憂慮。這種長期而反覆的憂慮的症狀就是:沒有理由地感到憂心如焚,無法遏制,也無法轉移,或是爲某種單一的原因陷溺於一種不可理喻憂慮之中。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控制的話,則有可能造成恐懼症、偏執狂、強迫症、驚惶失措等病態人格症狀,對生活造成嚴重的障礙。

一位因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接受治療的女性,這樣描述她的日常行爲:我每天要洗四次澡,每次所花時間都在四十五分種以上;另外,我每天大約要洗手二十餘次,每次五分種;我每次坐下以前都必須用酒精給椅子消毒;我決不碰任何小動物或小孩子,我認爲他們是不乾淨的;我每天都處在一種恐懼之中,擔心自己會因感染細菌而死亡。另一位因一般性焦慮症而接受治療的女性,當醫生要求她對那些令她憂心的事情作一個簡單描述時,她說:“我不知道,我想,以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反映真相的,而我們一定要找出真相,否則我的病是不會好的……而如果我的病不好起來的話,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再有快樂了。”瞧,醫生只不過要求她作一個簡單的描述,可她卻已經開始陷入人生問題的思索了:認爲自己一輩子都快樂不起來了!

從這兩個病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憂慮者的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思緒總是朝着同一個方向發展,在腦海中呈現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並且常常穿插一些自己想象出來的災難或悲劇。

心理學家包克維認爲,焦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可認知的,即憂慮的思緒;另一種是肉體的,即焦慮的生理症狀,如冒汗、心跳加速、肌肉繃緊等。那些憂慮症患者總是讓自己的思緒不斷地縈繞着潛在的威脅,讓自己陷入恐懼之中,而其思考的方式則完全是沿襲着舊有的模式。他們爲各式各樣的事感到憂慮,他們能注意到別人不曾看到的人生困境。

爲什麼憂慮症患者明知這種情緒對自己有害無益,卻依然沉溺於其中呢?包克維認爲,憂慮就像迷信一樣,你愈是相信,就愈覺得可信。比如說,有些憂慮症患者對自己的身體過份敏感,每次頭痛,都懷疑自己得了腦瘤,每次開車時,都想象自己會出車禍。過份的敏感和憂慮不但會加大腦部的工作量,容易造成疲憊,還容易造成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引發身體的各種病症,其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那些長期憂慮的人聽得最多的一句忠告可能就是“別想那麼多了,有什麼好擔心的嘛!”事實上,對那些長期沉溺於憂慮的人來說,這些話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因爲憂慮與憤怒不同,它常常是不請自來的,而且一旦來了,就很難將它驅走。

儘管消除憂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還是不妨照着心理學家們提出的簡單而有用的方法去試一試:

第一步,要自覺、及早地察覺到憂思的發生,最好是在瞬間的災難意象引發惡性循環的那一刻就能察覺。注意焦慮的初期徵兆,有助於你認識引發焦慮的思緒或意象,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理反應。這樣你就能在憂慮入侵時,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

第二步,積極地去除憂思。光放鬆當然是不夠的,因爲一時的放鬆並不能抵禦惡性循環的重演。當憂慮開始入侵的時候,你要成爲它的敵人,嚴厲地向它挑戰:請問,這種可怕的事件發生的機率有多大?除了任其發生,難道就沒有其它的方法了嗎?一再地重複這些想法到底又有什麼作用?思緒的剋制加上建設性的質疑,對一般性的焦慮可起到遏制作用。

只要你嘗試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你的憂慮便會動搖。事實證明,即使是那些憂慮成疾的人,也能用這種方法慢慢地走出憂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