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三則

本文已影響 5.84K人 

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三則

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三則

寄語: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爲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今天本站分享的是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三則,希望大家喜歡。

杜甫的故事一

公元736年,年少輕狂的杜甫與好友何秀、嚴皋一起離家壯遊,在泰山腳下,營救了正被官府追殺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慘命運以及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淒涼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報效國家、拯救黎民。

回鄉苦讀十年後,杜甫告別新婚妻子,懷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何秀一起赴長安應試。

事與願違,主簿應試的吏部侍郎李霖適忌恨讀書之人,勾結考官,將包括杜甫在內的所有應試者打入冷宮,並欺騙玄宗皇帝說民間已"野無遺賢"。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喪,但他堅持在長安等待機會,過着貧困潦倒、艱難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長安,他目睹了權貴的浮華奢侈和百姓的悲慼疾苦,憤然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等諷刺針砭朝廷的詩文。同時,他又爲玄宗皇帝寫了展示自己才華的《三大禮賦》,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爲民謀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爲官,但卻選擇了與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徑--通過向李霖適行賄和獻媚,從而先於杜甫獲取了官職。

杜甫直到數年之後,終因皇帝念其才華,纔給了他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總算踏上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第一個臺階。

然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逃回家鄉,看到的盡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剛到家又"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官至縣令的何秀此時卻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祿山,將杜甫"請"到縣衙,誘逼杜甫書寫爲安祿山歌功頌德、以正叛名的詩文,杜甫斷然拒絕。

何秀早已垂涎於春雨的美貌,趁機威逼春雨嫁他爲妻;春雨爲救杜甫,答應了何秀。當春雨發現何秀的騙局後,爲不再使何秀將自己作爲要挾杜甫的籌碼,縱身跳河。

杜甫逃出後,趕往鳳翔"麻鞋見天子"。天子肅宗見他對朝廷如此忠誠,便封給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杜甫盡心履職,直言進諫,結果得罪了肅宗,被貶到華州做"司功參軍"。在華州,他看到朝廷軍隊在到處抓丁補充兵力,連老翁老嫗都不放過。兒子宗文深得父親的教誨,挺身而出,自願替老嫗一家從軍。杜甫悲憤難耐,寫下《三吏三別》。

他終於明白,他所謂的政治抱負註定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如歸去。

於是辭去官職,帶着妻兒投靠在成都做劍南節度使的好友嚴皋,住在浣花溪邊的一座草堂,與百姓爲伴,以寫詩爲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過着隱居生活。

回首求官、做官、棄官的一路坎坷,鬱憤難耐、百感交集,加之對春雨和兒子宗文的思念,無限悲涼涌上心頭。在狂風暴雨中,他高吟《茅屋爲大風所破歌》,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千古絕唱!  公元765年,嚴皋病逝。杜甫思鄉心切,攜家人乘舟東下。在夔州江邊,終於與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見……

大雪飛揚,天地蒼茫。一隻小舟行駛在長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頭,他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吟誦聲伴隨着滾滾波濤,在天際間迴盪……

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三則

杜甫的故事二

在鞏義市站街鎮有個名叫南窯灣的小村莊。南窯灣村背靠黃土嶺,面臨東泗河,滿村青楊綠柳,竹籬瓦舍,風景十分秀麗。村中央的土嶺上,由西向東冒出三個山頭,很像一個老式筆架,這就是有名的筆架山。  

筆架山下,硯池旁邊,有一所院落,院內有幾間瓦房、一孔土窯。院門西側的牆上嵌着一塊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詩聖故里”四個大字,這裏就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誕生的地方。在這裏,還留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杜甫從小聰穎過人,三歲能認字,五歲能背詩。七歲時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灣裏玩耍,突然看見從遠遠的南天飛來一隻美麗的鳳凰,越飛越近,飛着飛着,翩翩落在河灘上。杜甫跑到河灘看時卻不見鳳凰,只見河灘上放着一顆五彩鵝卵石。杜甫又驚又喜,急忙拾起來。同村的小夥伴們出於好奇,都圍上來爭奪着想要看看。杜甫生怕別人搶去,急中生智隨手把卵石放到嘴裏。誰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剛放進嘴裏,“咕咚”一聲嚥進肚子裏去了。孩子們都嚇壞了,一窩蜂跑到杜家告訴了杜甫的母親。杜母也嚇得變了臉色,急忙叫人請醫、灌藥,想讓杜甫把卵石吐出來。村裏父老鄉親也都趕來,對天禱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無事。就在這時,杜甫突然感到肚裏有一股熱氣直往上涌,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聲嘔吐起來。這一吐,只見滿屋子五光十色。大家以爲他把卵石吐出來了,可是仔細一看,哪裏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奪目的詩句。  

據說,這些詩句剛好組成了杜甫最早的《詠鳳凰詩》[]。說也奇怪,從此,杜甫心裏總有一股苦悶不平的氣,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難,心裏就難受,就翻騰,一翻騰就順口吟詠出感人的詩章,訴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難。杜甫就這樣懷着苦悶不平的氣,度過了一生,寫出了許多同情人民羣衆的詩章。雖然他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總把杜甫視爲眼中釘、肉中剌,極力誣衊貶低,對杜甫的誕生地,更是無人問津。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名叫張漢的舉人上京應試。開科那天,他在考場上如坐鍼氈,咬着筆桿寫不出來。正在他發愁的時候,恍惚間,看見一個方巾青衫老人飄然走來。那老者對張漢笑着說:“你怎麼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說着順手展開一張薄紙。張漢看時,原來是杜甫的五言律詩一首。老人指點之處,正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兩句,這好像一把鑰匙,使張漢茅塞頓開。張漢揉了揉眼睛,想仔細看看面前的老人。但是在靜靜的考場上,哪裏有什麼老人?張漢顧不得多想,提筆做起文章來。結果三場得意,中了進士,欽點爲河南府尹。於是,張漢興高采烈地帶着僕役隨從,赴洛陽上任去了。  

一天,走到窯灣紅土溝,張漢隔轎看到一個老人走過轎去。張漢覺得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裏見過。皺眉一想,猛然想了起來:這不正是考場裏指點自己文思的老人嗎?他趕忙命轎伕落轎。可是當張漢走出轎時,老人卻沒影了。詢問左右人役,都說沒看見什麼老人。張漢心裏狐疑,就步行來到村裏打聽附近有沒有名人遺蹟。老百姓指着筆架山下的院落說:“這個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誕生的地方。”張漢一聽說杜工部,頓時恍然大悟,急忙撣衣整冠,入院拜謁。擡頭望去,只見蒿草滿院,十分冷落。張漢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憂國憂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長嘆:“一代詩聖,身後竟蕭條至此!真是文章憎命達啊!”又想起兩次見到方巾青衣老人,斷定是詩聖無疑。於是他焚香拜謁杜甫誕生的窯洞,瞻仰筆架山,然後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  

張漢到任後,不時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尋杜甫後裔,還親自主持爲杜家建起家廟,把杜甫誕生的故居修葺一新,並在故里門前樹起一塊石碑,親筆書寫了“詩聖故里”四個大字,刻到碑上。  

後來,張漢又帶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嶺上,把杜甫的墳墓修整了一番。從此,前往杜甫故里謁拜的人更多了。

杜甫的故事三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是個官二代,但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爲謀官曆盡艱辛,受盡屈辱。大到受騙上當被權相耍弄,小到殘杯冷炙,蔬食不飽。杜甫36歲那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這次考試被權相李林甫操縱,竟一個不取,反倒上表祝賀玄宗,稱“野無遺賢”,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攬,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輩。杜甫興沖沖而來,心懸懸而去,受到了無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遠大,但造化弄人,年過而立卻仍無立身之處,經常爲了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754年詩人家居長安城南的少陵,由於長安發生特大的雨災,米價飛漲,詩人在長安無法生活,只好把妻兒遷到長安城北的奉先縣去謀生。而更爲可悲的是759年詩人一年就遷移了四次。從洛陽到華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縣出發時在詩中寫道:“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可見詩人奔波之苦。這種奔波,除避安史之亂外,主要就是爲生活所迫。 

甫當初決定去同谷時,就是因爲得到同谷縣令的信,說此地盛產一種薯類,吃飯問題好解決。可杜甫去後情況並不那麼樂觀,他在《同谷七歌》中寫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慄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手腳凍僵的杜甫苦苦尋找的“橡慄”,是一種不好吃的苦栗子,在莊子“齊物論”裏養猴子的“狙公”就拿這個給猴子選擇要“朝三”還是“暮四”。可見詩人的生活是飢寒交迫、狼狽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個多月就只好離開,繼續“流動”了。  

李白與杜甫都經歷過漂泊遷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戶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裏有錢,心裏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到了哪裏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常甕中無米,竈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生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