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勵志人生

《何以爲家》觀後感800字

本文已影響 2.61W人 

《何以爲家》觀後感800字

《何以爲家》觀後感800字

導語: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這足以說明它的優秀。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800字的《何以爲家》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何以爲家》觀後感800字

觀後感一:

命運挫折,卻總有人頑強拼搏;道路崎嶇,卻總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爲家》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男孩贊恩的故事,在苦難的逼迫和現實的壓迫下,離家出走,顛沛流離。一次次的希望,無數次的破滅,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訴親生父母,奪回尊嚴。電影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剛開始,直接就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理由是:“因爲他們生下了我。”觸動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灣,可贊恩的家,卻是無盡的淪喪,對他來說,這兒已不再是家,帶給他的只有折磨與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贊恩卻如此可憐,他的地位與遭遇甚至不如別人家的狗!爲什麼?

當贊恩離家出走,遇見哈瑞與她的兒子尤納斯,並在哈瑞被捕後,仍舊不離不棄照顧尤納斯時,是一顆頑強的心,是一片溫暖的情支撐着他。在辱罵、暴力和屈辱下的贊恩,在破敗不堪社會下的他,仍舊心存善念,這樣的意志該是怎樣的頑強?

法庭之上,贊恩帶給觀衆的是無盡的心靈打擊和感動。因爲生了他,所以起訴父母。這不負責任的生育無異於一場謀殺!但深不見底的幽暗,不透明的體制,該向誰來追討罪惡呢?這些罪惡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傳?居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無力生育和教育又爲何要生?這是對道德的質疑,對人性的譴責!

影片最後,贊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擊心靈的震撼。他的笑是因爲他拍的是身份證,而不是死亡證。他擺脫了一切的排擠,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爛的肉。他的尊嚴,宛如他的笑一般綻放。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聽見駝鈴聲的笑……

生而不養,斷指可報;生而養之,斷頭可報;不生而養,無以爲報。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願每一個社會的走狗,都會被世人譴責唾棄。在命運的安排下,我們似乎都是螻蟻,但不屈服於命運而努力奮鬥的,將會是命運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何處是家?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東西。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是什麼讓這些天使變得墮落?又是什麼讓這些天使展翅高飛了?亂象不滅,何以爲家?

觀後感二: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裏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爲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不能爲他提供保護、安全感和履行作爲父母應有的責任。

十二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了自已以生命。電影《何以爲家》的故事乍看荒誕至極,但當我真的看完這部電影,卻又會被電影中在赤貧環境裏生長的孩子,他悲慘的境遇所動容,會因此陷入耐人尋味的深思,這個世界最爲彌足珍貴的羈絆是親情,但並不是每一個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成爲父母。

扎因是家裏的長子,爲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爲當地的雜貨商送貨。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小鎮

在那裏,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亞移民的拉希爾,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爲了避免老闆和政府部門發現,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嬰兒車上,她住在一間破房子,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僞造的身份證 。

影片開始就是我們的小主角扎因在接受審判。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這一次的庭審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現。他面對自己的父母,異常冷靜、面無表情的說道:“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了我。”12歲的小孩要起訴父母,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扎因的家裏有七個姐妹,全家一共九個人住在狹小、衛生環境極差的小屋子裏,家中的經濟來源是父母販賣毒品而來的[]。

面對貧困的生活,年幼的贊恩並非沒有想過去改變,從幫人幹活到在藥房騙取處方藥,爲了能夠賺錢補貼家用的錢,才12歲的他願意去幹一切自己能幹的事,但就是這樣,他仍舊無法擺脫貧窮的宿命。

“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何以爲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里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贊恩一樣的孩子。

電影裏孩子對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訴則使電影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當生育不再是一種責任,而只是源於性的本能,這樣的生育是否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

其實通過贊恩母親在法庭的辯護,不難發現贊恩的父母並非十惡不赦的歹徒,只能說他們不懂得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肩負不起作爲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更不能承擔相應的後果。只能代代相傳讓這種罪惡的種子深植人心,造成越來越難移除的後患。

何以爲家,對扎因來說,他沒有家,他不知道哪裏纔可以成爲“家”。

“家”並不是指要住多麼豪華的房屋、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養,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它也不能稱之爲是一個完整的“家”。

觀後感三:

影片開頭告訴我,這不是一段發生在和平地區的溫暖的故事,而是講述了一個窮孩子殘酷的成長曆程。鏡頭從難民營轉向法庭,這個12歲的男孩,贊恩,竟倔強而堅定地說道:“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吃驚之餘,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錯了什麼?

贊恩真的很窮,他沒有身份,不能上學,生活沒有基本保障,甚至還要做繁重的工作,養家餬口。然而,把他帶到世上的父母,卻從未卻從未真心給予孩子愛,肆意指揮他、打罵他。我相信贊恩心裏還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質:善良、勇敢、執着、細膩。他離家出走後,竟然竭心盡力地照顧一個吃奶的嬰兒。但是,薩哈被父母親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帶着滿腔的怨恨,對着骯髒的社會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贊恩真切地說:“希望他們別生了!”然而,他們的父母仍標榜着自己是愛孩子的,難道愛孩子就是把他生出來然後用來賺錢嗎?難道愛孩子就是自己沒房子住時,把11歲的女兒賣給房東嗎?他們一個又一個地生,卻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愛”殘忍地斷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負責任的大人,又有什麼資格爲人父母呢?

我懷着氣憤,又想到了自己。

我生活在中國——一個自強、上進的大國。在這個和平的地區,人們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斷努力。在這裏,“貧困”的字眼在逐漸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權益,腳下的土地也更加綠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父母恩愛、上進,更是深愛着我和妹妹。我還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學校,老師們寓教於樂,關愛學生;同學們虛心求教,團結友愛,盡情享受知識的饋贈。

在認識贊恩之前,我不知道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裏,竟有一個角落佈滿着灰色的沉鬱。贊思用他小小的身體撞擊了我的靈魂,感動之餘,我還告訴自己——珍惜擁有。

當贊恩在思索何以爲家時,我已經在家的溫暖中成長爲一個提筆寫作的少年,我是幸運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財富,然後投資——關於愛,它是不會虧本的!

最長的路也有盡頭,最黑暗的夜晚也會迎接清晨。“贊恩, 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電影的結尾,贊恩笑了,因爲他可以得到一張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雖然這並不意味着一切苦難都按下了停止鍵,但,“這是在隧道 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在現實生活中,贊恩一家的痛苦和吶喊也已被“傾聽”到,如今已相對穩妥地生活在挪威,大團圓結局不只出現在了銀幕上。這就是勝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