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警句經典的句子

自助者天助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當我們遭遇逆境的時候,首先應該學會依靠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思想上的獨立者;我們需要有獨立而堅定的個性,只有這種個性習慣才能幫你走好自己的路。

自助者天助

  我們生活在芸芸衆生之中,當我們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學會依靠自己。這並不是教你單打獨鬥,更不是教你萬事不求人。而是想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別人沒理由,更沒有義務非要幫你不可。社會不是家庭。社會不是媽媽。社會不是充滿愛而是充滿競爭的。

  當你陷入困境的時候,你只有具備充分的能力,並學會了對自己負責,你纔有可能得到更多別人的幫助和關心。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你才能更多地體會到社會上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僅僅看到它的冷漠和自私。

  天助自助者,便是這樣一個道理。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思想上的獨立者。青年人在學業上更應該有這種獨立的習慣。青年人應該有自己的觀點,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正在講說此觀點的人是何等有名氣,何等有威望,只要是有疑問,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與之討論。這纔會使你不斷進步與壯大,從而更快的成長。

  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的優良傳統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北京大學一直有個傳統,對於學術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堅持己見,但也要容許別人堅持己見,而且擇善而從的事也不少。教師之間如此,師生之間亦是如此。

  胡適與其學生羅家倫、傅斯年就經常切磋。其間羅、傅二人講了許多否定老師的話,胡適也不以爲忤。

  有一次胡適講話,提到某小說,說“可惜向來沒有人說過作者是誰”。有一個同學馬上站起來說:“不對。有人說在什麼叢書裏的什麼書見過。”胡適很驚訝,亦很高興,以後上課,逢人便說:“北大真不愧爲北大。”

  另一位著名的教授俞平伯也是這樣一位老師。有次俞平伯講古詩,講到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俞平伯說:“‘知’就是不知的意思。”

  某同學站起來質疑:“俞先生,你這樣講有根據嗎?”

  俞平伯說:“古書這種反訓不少。”隨手拿起粉筆寫出六七種來。

  提問的同學說:“對。”然後坐下。

  在北大堅持己見的大有人在。某課上,某教師和某學生對一學術問題意見相反,且互不相讓,直到學期終了還沒有爭出結果來。不知是教授有意爲難還是選擇得意之點,反正考題正好出了這一問題,這位同學自然要按自己觀點回答。教授閱卷,自然判其錯誤,於是被評爲不及格。按規定,不及格下學期開學要補考,補考成績按九折計算,所以補考試卷上照例蓋一長條章,上寫:“注意,六十七分及格。”補考之時,也許爲了表示不讓步吧,教授出題,仍是原樣。那位同學也照原樣答無誤。結果教授評分爲60,打九折,仍不及格。再補考,雙方仍是原題原答案,評分仍是60。但這次算及格了,問爲什麼,說是規定只說補考打九折,沒有說補考的補考還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了。

  在北大,學生與老師所具有的平等關係,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對獨立人格的鍛造。面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面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但這並不意味着教不嚴,相反,正基於此,老師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要懂得知識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則,所求的應是真才實學,而不應是其他,或是虛幻的光環之類。

  北大並不是渾渾噩噩的一羣人。這裏面的人不善於“地位”之爭,卻喜好學術的爭論和對真理的追求。學術自由是融進每一個北大學人的生命的。年輕教師可以提出與學術泰斗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關於學科發展的不同思路。畢業生們也有時不知深淺地向一些知名學者質疑。另一方面,那些老學者也樂意同別人進行學術上的討論和論戰。更不用說一個系內部同事之間的互相批評以至學術上的相互“否定”也很正常。學術上的討論不講情面,但絕不包含惡意的指責和攻擊。始終保持自我的獨立,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尋找自我的發展方向:也許正是因此,北大一直保持着學術繁榮的局面,培養出了數不清的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成功人才。

  在這些敢於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獨”行者們身上,閃爍着智慧的光華,使他們能夠保持自我的真風采,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獨立而又堅定,書寫了一篇篇值得後人品味玩讀的生活詩章。

  北大人給了我們很多啓迪。青年人不向這樣的人學習,養成良好的成功的習慣,還等什麼呢?立即行動起來,認準你的目標,走你自己的路吧!

  每一個有夢想,想幹出一番事業的人,應敢於向權威挑戰,這樣纔不致隱去自身智慧的光華,才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突破。你首先需要有獨立而堅定的個性,只有這種個性習慣才能幫你走好自己的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