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警句經典的句子

把握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本文已影響 1.42W人 

在成功面前延伸展開的,是各式各樣的路。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而是有很多條路,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把握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在哈佛大學那樣競爭激烈的環境裏,無論是誰都會感到非常緊張,而一位眼睛看不見的女博士生卻非常自在愉快。她叫楊佳,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副教授,2000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成爲該校有史以來惟一非本國的盲人學生。

楊佳出生於1963年,在29歲之前,她一直過得很順利。她15歲就考上鄭州大學英語系,19歲開始教授大學二年級的英語精讀課,23歲從中科院研究生院畢業後留院任教。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階段的她,卻患上了一種叫做“黃斑變性”的眼疾,醫生診斷後告訴她這是一種會逐漸失明的疾病。

在她的眼前,原本五光十色的世界由霧濛濛直到完全黑暗。這個過程是一段痛苦的日子。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她一邊治療眼疾,一邊堅持教書。但她總是把看病的時間安排在週末假日,她不願意請假,因爲怕誤了學生的學習,幾乎沒有耽誤過任何一堂課。她的視力越來越模糊,但她卻拚命地使用眼睛,不放過一分一秒看書的時間。直到眼前什麼也看不見了,她仍然說:“我離不開講臺,我要當老師。”

楊佳以前因爲近視,一直戴眼鏡,失明後她就摘下了眼鏡,但卻常常在走路時被樹枝扎傷眼,爲了保護眼睛,她又戴上了眼鏡。另外,家裏的擺設都靠着牆,並留有寬敞的過道,好方便她走路。學會生活上的自理對失明的楊佳來說不是最難的,難在她還想教書。

她請父母爲她買各式各樣的錄音機,因爲她想,既然眼睛看不見了,那就用耳朵聽吧。她也隨身攜帶一個袖珍型的小錄音機,比如記個電話號碼,就用錄音機錄下來。她笑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失明之後,她依然能寫出漂亮的板書,但有誰知道她貼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計字的大小,好配合寫字的右手。爲了這幾行板書,她不知在家裏練了多少遍:在房門上,在硬紙板上,讓自己慢慢感覺以往所忽略的身體律動,來協調左右手之間的搭配。語音教室裏,平面操作檯上的各種按鈕也被她悄悄地貼上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膠布,作爲記號。

她在每學期剛開始的第一節課必定要點名,然後在心裏默默記住每位學生不同的聲音,並配上他們的名字。下一次,她就能準確地叫出每位學生的名字了。她也始終都在與人談話時專注地注視着對方,事實上她是全憑聽說話者的聲音判斷他們的位置的。

楊佳的學生都是博士生。他們喜歡上她的課,因爲“楊老師發音很準,聲音很好聽,上課形式多樣化”,她從不照本宣科,上課喜歡提問,準備了大量課外資料。她喜歡在每堂課開始的時候播放當天或者昨天的英語新聞,並經常在課程告一段落時播放新的英文歌曲。

學生們私底下都十分佩服她爲每一節課所做的精心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喜歡圍在講臺邊和她聊天。她的知識面非常廣,知道很多最新的信息。無論是英美文學、音樂,還是國際時事,博士生們和她聊得十分開心,而她也感到非常快樂。

在中科院外語部教學品質評量表中,博士生們爲她打了98分。在畢業班的畢業留言簿上,學生們深情地寫道:“楊老師,我們無法用恰當的言辭來形容您的風采,您的內涵如此豐富,您的授課如此生動,除了獲取知識外,我們還獲得了不少樂趣和做人的道理……”

楊佳說自己之所以始終站在講臺上靠的是一種自信,以及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她從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站到講臺上我就是個老師,這時我和其他老師一樣,學生要學東西,我們教他們知識。而要想贏得他們的認同,必須靠創新。”

“一個人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非常多樣,不過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去應用知識。中科院裏的博士生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是未來的科學家,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所會的東西教給他們。”楊佳強調說,“創新並不是盲目的改變,而是必須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上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她編的教材也十分注重新意。她認爲,書不在乎厚薄,而是要有獨到的見解。至於教學方式,她也有自己的觀點:“一切爲教學效果而改變。‘不寫板書那叫什麼上課’的觀念要改,怎樣達到學生能完全吸收的教學目標纔是最重要的,如果主要靠大家聽,也許一個字不寫也行。要不拘形式,不墨守成規。”

楊佳非常注重接受新事物,使用新方法。失明後,她不僅可以教學生聽力和口語,甚至還教英文寫作。她用掃描儀把書、學生作業掃描到計算機裏,再讓計算機把資料顯示在屏幕上,或是將上課資料用打印機打印出來。她甚至和學生進行網絡教學,學生若有問題,可以發個E-mail給她,她再回復。

提起這些她就感慨自己很幸運,生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可以用計算機、上網等各種以前沒有過的教學手段。“關鍵在於你肯不肯用別的方式,肯不肯動腦筋去思考。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有很多條路,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2000年,楊佳獲得了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學習的機會時,她的事蹟也通過網絡迅速傳遍了整個哈佛。

在哈佛大學,面對上千門課程,面對那麼多新的信息,楊佳非常興奮。“想學的東西太多了。我每天一早就去聽課,一直到下午五點半。中午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吃飯。晚上就在宿舍裏讀書、上網,往往要到十二點多才能就寢。我覺得在這裏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楊佳說,沒想到自己在失明8年之後還能走進哈佛,因此她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這裏條件很好,信息傳遞非常迅速,我要多聽課,多讀書,多學些新東西。我要努力充實自己,好增加往後的教學內容。”

看完楊佳的故事,是不是會對你有所啓發呢?不放棄任何可能,就是在爲自己創造機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