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楊瀾:我人生的所有改變,都從放棄“鐵飯碗”開始

本文已影響 8.93K人 

  1993年底,北京的天氣有些寒冷,從央視大門走出的楊瀾,被風吹亂了頭髮,她走幾步回頭望了望這個給她帶來榮耀的地方,在心裏默唸:“再見了”。

楊瀾:我人生的所有改變,都從放棄“鐵飯碗”開始

  當時的楊瀾,原本是央視當紅主持人,但內心有一種聲音在告訴她“該去外面看看了”,經過深思熟慮後,楊瀾決定放棄現有的光環,孤身前往海外求學。

  走的那天,楊瀾拎着兩大包行李,裏面放着鍋、被子、褥子、枕頭……

  雖然行李笨重,但當時楊瀾的心裏卻有一種悲壯的感覺,即便面對的是未知的海外,她也覺得熱血沸騰。

  就這樣,26歲的楊瀾走進了美國,開啓了她的留學生涯……

  01

  1968年,楊瀾出生於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北外的老師,楊瀾曾說,很感謝父母,爲她提供了一個好的語言環境,這種環境對她的一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

  楊瀾自幼就是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讀書時從不用父母監督,因爲她自己也渴望好成績。

  從初中開始,楊瀾就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週末都泡在題海里。她會花大量的時間去背誦那些需要硬背的科目,最後能把整本書都裝在腦袋裏,隨便出一道題,都可以知道在哪一頁。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幾乎每一步都踩在時代變革的節點上,在楊瀾要考大學時,“出國”在中華大地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在這股浪潮之下,楊瀾報考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但一向自信的楊瀾,在進入大學後卻因英語聽力不夠好一度心情低落,十分沮喪。

  那會她經常在日記上鼓勵自己:來日開始我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必定要把自己的聽力提升上去。

  但第二天上課,楊瀾的聽力依然沒有明顯的提升,這讓她很苦悶,母親甚至害怕,楊瀾會不會因爲經受不住挫折而得自閉症。

  提升沒有捷徑,楊瀾下了很多苦功夫,走路在聽、睡前在聽、吃飯的時候也不放過時間,整整用了半年時間,楊瀾的聽力水平纔有了明顯的進步,她也慢慢從苦悶中走出來,逐漸恢復了以往的自信。

  02

  1990年,楊瀾大學畢業,也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問題,恰巧那年央視第一次社會招聘,非播音專業的楊瀾就報名參加了主持人選拔。

  當年的面試有些苛刻,評委的問題也很直接:“你覺得自己漂亮嗎?”

  面對這樣一個“失禮”的問題,剛剛畢業的楊瀾沒有憤怒也沒有覺得爲難,而是面帶微笑、自信滿滿地回答:“我不算漂亮,但也不醜。我覺得自己挺有氣質的。爲什麼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不是嗎?”

  這個不卑不亢又得體的回答,讓楊瀾在1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爲《正大綜藝》的主持人,

  可以說《正大綜藝》改寫了楊瀾的命運,她憑藉清脆悅耳的嗓音和純正的學生味得到了億萬觀衆的喜歡,並榮獲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二十幾歲的年紀,已經是央視知名主持人,在外人看來,楊瀾已經成功了,而且前途一片光明,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楊瀾卻在事業上升期選擇逆流而上。

  1993年底,她做出了一個震驚所有人的決定:出國留學。

  那個年代,留學需要先辭去公職,也就意味着楊瀾必須辭去央視的“鐵飯碗”才能申請出國,如果被拒籤,就完全沒有了後路。

  放棄央視當紅節目主持人的位置,去未知的海外,這讓很多人感到費解,身邊人都勸她要三思。

  但1993年申奧的失敗,讓楊瀾看到了自己與世界的差距,最後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去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雖然當時的決定有些鋌而走險,日後來看卻是十分明智和值得的。也許楊瀾的聰慧不在於她的成功有多耀眼,而在於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一問一世界》中楊瀾坦言:

  “睿智,有時不在於爲別人指點了多少迷津,而在於能否在恰當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

  03

  國外的留學生活是枯燥而又辛苦的。而且,楊瀾是一個心氣很高的人,別人都選四門課程,她卻選了六門,龐大的學習任務,讓她每天都過得很緊張。

  後來回憶起那段留學時光,楊瀾用玩笑的口吻說,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宿舍管道里不時會溜出來的老鼠。

  放棄光鮮的主持人身份,跑到海外寒窗苦讀,確實讓人佩服她的勇氣和冒險精神,但這種不沉迷於眼前的成就纔是最真實的楊瀾,正如她在《一問一世界》中所說:

  “萬無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纔是最大的冒險。爲了避險,纔去冒險,避平庸無奇之險,值得。”

  1996年,楊瀾以優異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事務碩士學位。當時,美國幾大電視網都希望她去做出鏡記者,面對唾手可得的機會,楊瀾婉言拒絕了,因爲她骨子最喜歡還是文化領域。

  於是,如兩年前一樣,楊瀾又一次做出了讓人震驚的決定,選擇了回國發展,當時媒體用“毅然決然”來形容她的選擇。

  在海外留學時,楊瀾深受美國《60分鐘》等電視節目的影響,她比別人更早意識到:

  媒體可以通過記錄個人命運和思想的改變來記錄時代,並讓國人打開眼界,瞭解世界的進展和決策背後的人。

  所以,歸國後楊瀾加入了香港鳳凰衛視,隨即創辦了《楊瀾訪談錄》,這也是國內首檔高端訪談節目。

  從幾十位國家元首到數百位世界級學者、藝術家、商界精英、體育名人,楊瀾試圖通過媒體來見證時代的改變。

  作爲媒體人,楊瀾很拼,她力求做到極致,爲了保證採訪時能遊刃有餘地交流,前期她會做足準備,尤其是面對一些專業性的嘉賓時更要做大量工作,查閱大量資料,經常要把專業大部頭書讀下來。

  當年採訪基辛格博士,雖然只有27分鐘,楊瀾卻做了很多準備,不但蒐集了基辛格博士在哈佛當教授時的論文,還將他的人物傳記以及厚厚的7本書都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雖然採訪有壓力,但也讓楊瀾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在《一問一世界》的後記中她說:

  “身爲電視主持人和記者,我以提問爲生,並以提問爲樂。提問,不一定來自於無知,相反你知道得越多,纔會問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問題。要不然:外行看熱鬧,又何談做出一期精彩的節目呢?”

  04

  在鳳凰衛視工作的兩年,楊瀾採訪了一百多位知名人士,這也是她進步最快的兩年,但在2000年,楊瀾卻告別了鳳凰衛視主持人的位置,還沉寂了一段時間。

  當時許多人猜測,難道楊瀾選擇退出職場,迴歸家庭了。但不久後,楊瀾又一次驚訝了衆人,再次出現的她,已是一名創業者,成立了陽光衛視。

  陽光衛視是一檔製作和播出都以紀錄片爲主的電視節目,這主要源於楊瀾的文化理想,她希望通過陽光衛視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遺憾的是她沒有做好商業判斷,

  陽光衛視成立後,楊瀾也面臨了很多商人會面臨的問題,市場、資金、人員等等,當所有壓力鋪天蓋地襲來時,楊瀾無數次崩潰到大哭。

  這次創業也影響到了原本和睦的家庭,她和丈夫吳徵因爲理念不同經常吵架,吳徵勸她放棄,但楊瀾卻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

  那段日子楊瀾的內心特別煎熬,每天她都無數次地問自己:“堅持,還是放棄?”她彷彿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放棄陽光衛視,就像割捨掉自己的骨肉,有不忍也有不甘。

  但人生總要面對幾次痛苦的取捨和抉擇,纔會真正的成長,最後楊瀾拿出了足夠的勇氣來面對這次的失敗,含淚賣掉了陽光衛視。

  現在回想創辦陽光衛視的日子,楊瀾會覺得自己很慶幸,畢竟那會她才30歲,處在一個還算輸得起的年紀,而且那是她喜歡和嚮往的事,誠如她在《一問一世界》中所說的:

  “人一輩子總是要做一點自己的事,有的時候可以拉開很長的時間做,有的時候只能強度很大地做很多事。這是無法選擇的,如果機會來了,沒有把握住,懶懶散散,那麼過去就過去了,年輕時該拼的時候就要拼一下。”

  但當時的楊瀾並不能完全釋懷,一路順風順水的她有了極大的挫敗感,足足有兩年都沒有徹底走出來。

  那兩年,楊瀾選擇用工作來填滿自己,因爲人一旦忙起來就沒有時間想那些傷心的事了,她不但繼續做《楊瀾訪談錄》,還不斷地拓展自己的業務,比如《天下女人》,天女網、瀾珠寶等等,而且每一樣都做到了讓人望塵莫及的地步。

  到現在,年過五十的楊瀾依然穿梭在職場,儘可能地去創造新事物。於她而言,追求新事物並不會隨着年歲的增長或是功成名就而有所削減,反而會成爲她前行的力量。

  05

  在世人眼裏,楊瀾是成功的,但讀完她的《一問一世界》你會發現,沒有誰的人生會絕對的一帆風順,楊瀾也曾用“冷暖自知”來形容自己的人生。

  楊瀾最讓人欽佩的地方時,成功時不會讓自己止步,失敗時也不會放棄,她曾告誡年輕人:

  “無論經歷有多坎坷,都不要放棄,因爲越輝煌的路越曲折。”

  楊瀾是成功的,也是勵志的,她總是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哪怕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也要去嘗試。

  放棄主持人的位置、放棄海外就業的機會、去創辦自己的欄目、去創業等等,一路走來,楊瀾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五十年的人生,她一直在努力做自己。

  明明可以安逸些,卻不斷地爲自己疊加角色,正是這種從不停止奮鬥的韌勁,才成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楊瀾。

  希望年輕的你我,都可以如楊瀾一樣:

  年輕的時候多多奮鬥抓住機會爲生命添色彩,等到頭髮花白時,能說一句,此生無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