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勵志電影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

本文已影響 7.83K人 

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下文是勵志網整理收集的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供大家參考。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一)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衆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並不複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麼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每期嘉賓聲情並茂的朗讀,在與大衆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衆,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着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通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於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爲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爲傳統的朗讀藝術開闢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侷限於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通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衆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藉助於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於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啓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衆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通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後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衆,這種靜謐的氛圍,對於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啓迪。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二)

今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節目的走紅,又一次激發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很多年輕人放下手機遊戲,捧起唐詩宋詞,走近古典名著,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多閱讀傳統文化,將讓我們更有民族認同,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將更有根基。與此同時,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纔有更高質量的交流互鑑。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超越時空的智慧。當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這些蘊含在中國經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創新性的繼承,也在促進國際關係良性互動方面發揮着積極影響。我們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爲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而發掘更多智慧養料。

回首歐洲啓蒙運動時期,當伏爾泰、萊布尼茨等歐洲思想家們拿到來華傳教士們翻譯的《論語》《老子》等中國經典的時候,如同發現了智慧的新天地。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經典一直吸引着世界範圍內追求智慧的人士。隨着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紅樓夢》《牡丹亭》等中國古典名著,以及介紹中國哲學、歷史和其他傳統文化的書籍等正日益引發外國人的閱讀興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猶太人在書籍上塗上蜂蜜,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讀書的喜愛,傳爲教育佳話。歐洲人對古希臘文化的尊崇,德國人對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愛,顯示的也是他們對自己精神家園的真誠守護。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些閱讀大國相比,我們在閱讀熱情和閱讀量等方面還存有不小的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猶太人更是高達64本。而在我國,由多個機構統計出的該項數據沒有一個超過年人均5本,對傳統文化的閱讀量就更少了。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轉身覓來處,更加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寶庫,期待更多的中國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00(三)

第二個朗讀者是胡忠英,他是真正的廚師,真正的品讀我們舌尖上的味道。他做菜50年了,是去年G20峯會餐飲文化小組組長。伺候20國國家領導人,真的是非常艱苦的任務。整整準備了一年。普普通通的一道番茄炒蛋都被他描述的好想去嚐嚐他的這種做法。

講到他的經歷時也讓董卿唏噓不已,五個手指頭都破過,刀功練十幾年,25秒切好一斤肉片,每天早上給女兒兩個雞蛋變着花樣吃。而問到他對“味道”是如何理解的,他說實際上這是兩個意思。“味”就是酸甜苦辣,而“道”是方法,沒有方法,做不好菜,道就是兼收幷蓄,博彩衆長。

他朗誦古龍的《吃膽與口福》送給他的師傅兼朋友兼岳父童水林先生。

自古就有“飲食男女”“食色性也”的說法,所以飲食文化絕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精華,想起他們說的“東坡肉”“炸響鈴”……就覺得口水都流下來了。想起望梅止渴,我覺得是聽到他們談吃的已經覺得餓了!哈哈,暴露了我這吃貨的本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